");document.write("");
文字是画册内容中最原始的重要组成元素。我国自商代以来,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——甲骨文。从甲骨文的出土规模来看,那便是画册的萌芽状态。到了周代,中国文化进入第一次全盛时期,随着当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,出现了大篆、小篆、隶书等文字,而作为文字载体的画册的材质和形式也逐渐发生改变,并日趋完善,下面按照发展顺序逐一介绍。
(1)甲骨
经考古发掘,在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、兽骨,这是至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作为文字载体的材质。甲骨文字的排列自上而下,从右到左,颇具篇章布局的美感。
(2)玉版
《韩非子•喻老》中有“周有玉版”的记载,据考古发现,周代就已经使用玉版这种高档材质书写或篆刻文字了。由于其材质名贵,用量并不是很多,多是上层社会的用品。
(3)竹简和木牍
中国最早的比较正规的画册载体是竹简和木牍。
将竹子切割、烘烤制作成大小相同的竹片,在上面书写文字,这就是竹简。将竹简用绳子相连成册,称为“简策”。在简背上写上篇名,卷起简策,文字正好露在外面,为查找提供了方便。简策的最后一根竹简称为“尾简”,卷动时以尾简为轴心,从左向右卷起,然后将其存放在一种柔软的丝织品做成的囊袋中。这种装订方法,已经具备了现代画册的雏形。
另外还有一种使用方法与竹简相似的文字承载物,叫做木牍。木牍是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,与竹简不同的是木牍以片为单位,一般字不多,多用于书信。
从材质和使用形式来看,在纸出现与大量使用之前,竹简和木牍是主要的文字载体。书的说法大概就是从简牍开始的。今天,对于画册的名词术语,以及书写格式和制作方式,也都是沿袭了那个时期的传统。现在有的出版社模仿古代简策制作出《孙子兵法》等传统经典著作,多作为礼品或用以收藏。作为书藉设计的一种形式,了解简牍有助于我们学习和借鉴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工艺手法。
(4)缣帛
缣帛与现在书画用的绢相似,早在先秦时期,就已经用缣帛作为书写材料。缣帛质地柔软、轻盈,容易折叠,方便书写与保存,其尺寸大小可根据文字的多少进行裁切。缣帛是与简牍同期使用的书写材料,这两种形式被书史学家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画册的诞生。
(5)纸与印刷术
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对画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这就是造纸术与印刷术。东汉时期纸的发明,使画册有了纸质的形式,这种形式一直延续至今。
中国人在西汉时期就已经使用各种粗纤维造纸。东汉时期,蔡伦总结了各种造纸经验,于公元105年发明了造纸术。由于造纸原料充裕,成本低廉,使大量生产纸张成为可能。东晋末年,纸的使用日益普及,已经基本上取代了竹简、木牍和缣帛,成为正规的书写材料。
随着纸的广泛应用,在印刷术发明之前,图书传抄的做法非常盛行,但是手抄容易抄错、抄漏而且费时、费力,不利于文化的传播。而在当时,石碑也同样用来承载文字,并且它为随后的印刷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——用纸在石碑上上墨拓印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。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,给画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。印刷术方便灵活,省时省力,缩短了画册的制作周期,大大提高了画册的质量与数量,从而推动了人类画册文化事业的发展。
印刷术的发明不仅加速了知识、信息的传播,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画册的形式,促使画册不断变换自身的模式,卷轴装、经折装、旋风装、蝴蝶装。包背装、线装、简装和精装等形式一路发展而来。
西方画册设计的发展
15世纪前后的欧洲,由于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,手抄本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。随着中国活字印刷术的传入,欧洲的印刷术有了新的发展。德国的古登堡将胶泥木刻活字改良成金属活字、铅铸活字,同时发明了木质印刷机大大提高了印刷的速度与质量。这一重要的改进与发明使欧洲摆脱了中世纪手抄本时代,印刷业得到迅速发展。很快,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在欧洲传播开来,并得到广泛应用。与此同时,画册设计也有了新的突破。古登堡用活字印刷术印刷的第一本完整画册《圣经》尺寸很大,文字分两栏编排,版面工整,插图与文字结合在一起进行编排,使阅读更加愉快,具有一定的趣味性。
由此可见,画册设计与印刷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没有印刷术也就没有现代画册设计的存在。画册设计是在印刷术的发展基础上逐步形成与完善起来的。随着科技的进步,现代西方画册设计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,出现了许多形式各异、制作精美的现代画册。这些画册无论是材质还是印刷工艺,无处不体现着科技的力量。
概念书设计
画册设计走到今天,承载了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。然而在五彩缤纷的当今社会,书不再仅仅是一本普普通通的书,它可以是一张光碟,也可以是一个容器,甚至是一件艺术品。画册设计领域诞生了概念书这一新锐设计。
以往画册的形式沿袭传统,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,同时也束缚着人们潜在的创新思维。现代设计师们在吸收传统设计优点的同时,大胆运用现代设计理念,以新的视角、新的观念和新的设计方式不断提升画册的审美功能与文化品位。可以说,概念画册设计是在传统画册形式上发展起来的,两者相辅相成。传统画册给了概念画册以生命,而概念画册对传统画册的突破性作用,使书籍设计得到更为迅猛的发展。
当我们把设计的功能暂时隐藏,而挖掘其形式时,我们会发现,这时的概念会变得无比强大,同时也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,书不再是单纯的纸张印刷品,而是以立体容器为形式,内容以立体字块为元素,既打破了传统书的平面感,又将传统运用于现代设计当中,体现出视角、观念的创新性。
表现形式的改变则可以让画册立刻鲜活起来。这组概念画册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到画册设计中,面包形象与画册的巧妙结合使“画册是人类的精神食粮”这一抽象概念变得具象化,更加生动,更有趣味性。这些创意使画册的设计更加主动.鲜活起来,更加富有新意。
电子书的产生及发展趋势
随着互联网和现代通信电子技术的发展,电子书应运而生。电子书一般有两种,一种指专门阅读电子书的掌上阅读器;一种指E-BOOK。
电子掌上阅读器是一种便携式的手持电子设备,专为阅读电子图书设计。对于电子书无论怎样界定,都应当具备三个要素,一是电子书的内容:二是电子书的阅读器,包括个人计算机、个人手持数字设备、专门的电子设备等;三是电子书的阅读软件。简而言之,任何可通过计算机、电视、掌上电子设备及其他阅读器阅读以获取信息的电子媒介,均可称为电子掌上阅读器。
E-BOOK是将书的内容制作成电子版后,以传统纸制画册1/3至1/2的价格在网上出售。计算机与上网观念的普及,为电子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电子书的优点有很多,比如携带方便,可随意改变字体大小及字型,容量大,节省保存图书所需空间,而且不受地域限制,随时可以从网络下载。电子书大大降低了图书成本,实现了产品零库存,全球同步发行,购买方便快捷且价格便宜。不仅如此,电子画册的设计精美,灵活多样,有丰富的多媒体功能。
电子书的未来发展空间很大,但是,在拥有无限商机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。例如电子出版的版权获取非常困难,如何合理收取费用且不损及传统出版市场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;使用者的付费观念还没有建立;电子书的消费成本较高,阅读者必须具有电子阅读设备等等,这些都是电子书在未来的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。